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直指招投标领域长期存在的暗箱操作、围标串标、地方保护主义等顽疾。招投标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其公平性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市场效率。如何确保招投标结果的公平?关键在于以公开促公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一切违规行为无处藏身。
一、全过程公开
结果的公平是以合规的过程来保证的,可以通过全过程的公开来实现中标结果的公平。
要打破信息黑箱,招投标腐败往往源于信息不透明。一些项目在招标文件编制、评标过程、中标结果公示等环节遮遮掩掩,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
要根治这一问题,必须推动招投标全过程公开:
1. 招标文件公开:
所有招标公告、评分标准、技术参数等应在省级以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示,避免"量身定制"。
2. 评标过程直播:
借鉴深圳、浙江等地经验,推行电子评标+视频直播,让专家打分过程可回溯。深圳市试点"云监标",监管人员可在线观看评标,有效减少人为干预。以后是否可以推广到社会公众也能通过云直播实时观看评标过程?
3. 中标结果详细公示:
不仅公布中标单位名称,还应披露报价、技术方案、评分明细等。
二、多方参与确保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落地实施
以建立在现有法规基础上的多方参与确保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的落地实施。
1.传统监管依赖人工抽查,效率低、漏洞多。如今,各地监管部门正利用AI等大数据分析工具,精准锁定异常投标行为。
2.引入第三方社会监督:独立审计、行业协会监督、媒体深度调查。
3. 公开只是手段,问责才是保障。要强化问责,让违规者付出惨痛代价。
近年来,多地加大招投标违法违规惩处力度:
"一案双查":既查企业围标,也查公职人员插手。如2024年中央纪委通报的湖北省公安县住建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干预工程招标案,其通过暗示评标专家操纵结果,最终被"双开"并移送司法。
联合惩戒: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名单",违规企业将在资质审核、信贷融资等方面受限。
举报重奖:各地设立招投标专项举报通道,对查实的线索给予奖励。比如张家口市出台《张家口市公共资源交易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建立招标投标领域有奖举报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对违背‘双盲’评审、进行暗箱操作等违法违规行为实行举报奖励”,凡举报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违反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一次性给予举报人3000元奖励。
总之,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从全过程公开到智能监管,从严厉惩处到社会共治,只有让招投标的每个环节都暴露在阳光下,才能彻底铲除暗箱操作的土壤,确保中标结果的公平。中央财经委的部署已指明方向,接下来需各地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狠抓落实,真正实现"公开促公平,公平促效益",还招投标领域一片晴朗的天空。